氣候變遷導致台灣的四季界線模糊,夏秋更熱、春冬更冷,尤其降雨量屢創新高,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,今年台北地區1至5月的雨量都高於2023、2024的同期監測數據,也連帶讓天氣潮溼導致的「黴菌」感染率居高不下。
從灰指甲到軀幹皮膚、四肢腋下甚至私密處,黴菌感染不只是孩子與家長的噩夢,也成大人的日常生活難題。如同台語俗諺中的「生菇」(senn-koo)代表食物或環境被黴菌感染,當黴菌落到人體上,就容易生長成病,那麼黴菌究竟從何而來?
與人體共生的黴菌,卻是健康隱形殺手
私域圈健康管理師張恆恩表示:針對皮膚的感染症狀,最常見者是「皮癬菌」感染,當它落在腳上就成了俗稱「香港腳」的足癬,其他部位感染被稱為體癬、手癬、頭癬等,光是足癬就分為「厚皮型、水泡型、脫屑型」等症狀,甚至不一定會包含搔癢,導致許多民眾因為不痛不癢而忽略,未能盡早就醫,導致黴菌侵入指甲導致甲癬,最嚴重會降低足部的皮膚抵抗力,讓「細菌」也跟著伺機侵入,導致蜂窩性組織炎。
無所不在的黴菌,預防更勝於治療
除了皮癬菌之外,今年9月底花蓮光復鄉因「樺加沙颱風」導致水患災情,大批民眾前往災區義務救災,災區因水患夾帶大量泥沙及瀰漫石棉碎屑、乾粉塵,以及潮濕後滋長的黴菌孢子,這些全都是潛伏的「隱形殺手」,民眾在現場切勿只靠布口罩防護,應選擇具優良過濾效能的口罩,並且結束作業後務必立刻清洗臉部與鼻腔等皮膚接觸部位。
其餘的常見黴菌感染則包含念珠菌、汗斑等,通風乾燥的環境不利於黴菌生長,因此透氣的衣物非常重要,而且流汗多時要擦乾,並經常清潔腳縫、腹股溝等重點部位。
細心、毅力、注重清潔,告別黴菌感染煩惱
除了實體清潔之外,除菌技術也可能是環境衛生的輔助選項。台灣防疫科技廠商ECOHEAL的獨家「PHIT 光合離子化」專利技術便申請SGS台灣鑑驗科技的「超微量工業安全實驗室」測試,據廠商說明,其專利技術在特定實驗條件下有測試黴菌抑制效果,檢測結果顯示可能達高比例去除,目前ECOHEAL光子除味器、光合電子樹等產品都使用此技術,但實際效果因環境與操作方式差異可能不同。
預防感染已有上述做法,至於感染後治療,在醫師指示下,藥物治療常見為口服或外用藥物,治療期間若症狀未改善,應再請醫師評估與調整。
免責聲明:本文為健康資訊與產品特性介紹,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。產品效果視個人體質與使用習慣而異,若有持續困擾,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機構。